当代文学

四十年前,一个清洁工如何影响了当代文学

这篇文章是《北京青年报》2001年发表的采访,自1985年7月刊的《人民文学》正式发表了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以来,《无主题变奏》就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名字。发表前,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北京各大校园和文学青年中流传,此后,各杂志又相继连载,在全国引发了

清洁工 当代文学 人民文学 徐星 文学界 2025-10-02 12:00  2

华清:那无处不在的虚空,与蛊惑

梦见深夜,他梦见一场大战炮声隆隆,火光闪闪天空飘满了诡谲的繁星和云朵他蹲在河岸边目睹人类的末日,看水面上演出另一个他的坠毁,空气中传来焦糊如火葬场的味道。一块残片熊熊燃烧如他已烧焦的腿,还有旁边躺着的那颗在体外受伤,渐渐停息的心脏当他看清水边自己的身影和面容他

华清 孝妇河 当代文学 亚伯 张清华 2025-09-24 19:21  4

作为老百姓写作的莫言

莫言提出的“作为老百姓写作”创作理念,是中国当代文学从“精英叙事”向“民间回归”转型期的标志性理论命题。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创作立场调整,而是对“文学为谁”“如何为”等根本问题的重构——它既打破了传统“启蒙文学”中作家与民众的等级壁垒,也超越了单一“乡土文学”的

写作 莫言 当代文学 檀香刑 生死疲劳 2025-08-29 13:52  7

拨云见日——读童小汐《作家要尊重自己,尊重文学》有感

在文学的浩渺星空中,童小汐的《作家要尊重自己,尊重文学》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我们对当代文学的审视之路。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洞察、犀利的笔触和真挚的文学情怀,引发了我对当代文学现状的深入思考,令人不禁为作者敏锐的文学感知和果敢的批判精神拍手称赞。

文学 作家 残雪 当代文学 童小 2025-08-28 12:56  5

你对莫言作品有没有好感

莫言创造性地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中国民间文化基因深度融合,在《生死疲劳》中以动物轮回视角重构历史,打破线性叙事的固有框架。其作品语言充满浓烈的感官冲击力,运用夸张、变形的修辞,极大拓展了汉语文学的表现力边界,为余华、苏童等作家提供了语言创新的灵感源泉。

莫言 当代文学 红高粱家族 中国当代文学 乡土文学 2025-06-27 07:11  12

当代文学概观

当代文学作为反映社会变迁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演变始终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本文旨在对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全球文学景观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分析不同地域、流派和主题的文学创作,揭示当代文学的多元面貌与深层内涵。我们将首先界定"当代文学"的时间范畴与基本特

当代文学 恩古吉 当代文学概观 也斯 格里耶 2025-06-07 01:45  12

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非质的飞跃

2024年12月4日,学者叶祝弟在本版刊发文章《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谈到,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向来被看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而在今天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这个观点引发学界讨论。媒介

文学 文学创作 艾布拉姆斯 当代文学 纸媒 2025-05-28 05:35  12

李北京:未来考古学 ——关于DeepSeek与文学批评的构想|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在我帮忙联系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有收到运用DeepSeek写作的稿件吗?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离我们很近,也自认可以看出文章的“AI

deepseek 考古学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南方文坛 2025-05-25 21:43  15

李桂玲:在“隔”与“不隔”间的追问|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在我帮忙联系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有收到运用DeepSeek写作的稿件吗?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离我们很近,也自认可以看出文章的“AI

deepseek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李桂玲 当代作家评论 2025-05-25 18:43  13

李静:走出“平均化”陷阱——AI时代文学批评场域再反思|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在我帮忙联系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有收到运用DeepSeek写作的稿件吗?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离我们很近,也自认可以看出文章的“AI

deepseek 李静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平均化 2025-05-25 18:42  14

时代诗刊杂志

我们以诗歌为媒介,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创作与传播,为诗人提供优质发表平台,助力优秀作品破圈。在这里,传统诗意与当代表达交融,既有经典传承,亦有先锋探索。

杂志 诗歌 诗刊 当代文学 诗刊杂志 2025-05-23 02:54  15

马征:在广大与精微之间发力——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

文学批评可以做得很大,大到描绘和分析十年、百年的文学样貌和精神特质,这样的批评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但也可能大而无当、虚空高蹈。文学批评也可以做得很小,小到细致解剖一个文本,甚至阐释一个词语的功能和价值,这样的批评精细入微、玲珑剔透,但也可能小而无力、繁杂琐碎。

当代文学 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 马征 中国当代文学 2025-05-22 09:54  15

一周文艺:“2025当代文学之夜”举行,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揭晓,韩红出版首部诗歌散文集

▷“2025当代文学之夜”举行,“2024年度长篇小说五佳”揭晓。分别为张炜《去老万玉家》、邱华栋《空城纪》、王安忆《儿女风云录》、李修文《猛虎下山》、张楚《云落》。第二十六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同时揭晓。姚鄂梅《不会飞的海燕》获年度长篇小说奖,肖克凡《父亲和雕

诗歌 韩红 当代文学 散文集 诗歌散文集 2025-05-19 19:42  16

黄发有:文学批评的史料问题

史料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基石,批评家应当具有史料意识。史料意识不应该停留于观念化的史料知识与史料思维,还应该体现在史料辨析与史料运用的实践之中,并在学术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丰富与深化。在文学批评场域中,编辑与读者的批评通常被忽略。从史料角度来看,编辑与读者

当代文学 史料 文学批评 黄发有 胡成中 2025-05-19 10:05  14

张均:通向“史家批评”的路径与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分离已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既成事实,但如同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有必要重新凸显文学性问题一样,文学批评也有必要兼取历史化的眼光与手段,以建立某种必要的“史家批评”。这既包括长时段的“历史的眼光”,也指“聪明人”亦不妨“下笨工夫”。文学批评若能

方法 路径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张均 2025-05-16 14:14  16

傅修海: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与史料运用

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是大数据语境下对文本的智能寄生和相关信息认同,强调信息平台对称前提下的闭环流通。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危机,根本在于文学批评与人工智能的信息对称机制的融合度——信息差。史料信息化不等同于史料不重要,更不能说人不重要,但史料累积本身不再那

智能 文学 当代文学 史料 文学批评 2025-05-16 11:12  16